王永:政府多信任民间,公益会更好

2013年02月07日07:19  环球时报

  王永

  几天前,有一位司机由于免费载4名工友回老家过年,被南京江宁运管所稽查人员拦截,并被指责涉嫌非法运营。尽管这只是个别事件,但足以对当地政府形象产生消极的影响:他们难道想让中国人都不敢搭顺风车吗?释放民间运力,打好春运保卫战,是政府加大对民间公益事业的支持、信任和宽容的重要契机。

  当下,中国正处于一年一度的“春运大迁徙”阶段,尽管政府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但运力仍明显不足。这就需要有效释放民间春运运力,鼓励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春运大潮。对于各种挖掘民间运力,释放春运压力的成功做法,如果政府能够给予更多支持和信任,而不是像江宁稽查人员那样充当负能量,整个春运环境或许将会得到有效改善。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NGO组织如同雨后春笋,通过发展各种公益事业,开始充当社会的“减压阀”和“稳定器”。但由于一些人对NGO所推动的民间公益事业仍有疑虑,民间公益事业的社会效用并未能得到最大发挥。例如,近年来由媒体界爱心人士发起的“爱心衣橱”活动,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得到民间人士的大力支持。然而,成立近两年的爱心衣橱到现在都没有自己的公章,使得这个组织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从国际角度来看,公益机构企业化、社会化是大势所趋,如果能得到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使其完善制度和管理,它不仅不会让政府有更多的担心,还能够有效减轻政府的负担。

  笔者认为,一些政府机关和人员之所以对民间公益事业持怀疑态度,根源其实是对“政府包办一切”的迷信。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政府和公益组织的关系就如同家长与孩子。要让孩子成长,家长就要敢于放手,不要怕“小孩”跌倒、哭闹甚至是“惹是生非”。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快速成长、成熟。如果“家长”一切包办,不但不利于孩子健康身心的形成,也使得“父母”压力倍增,无法分出精力做本该属于父母这个角色的事情,实在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十八大上,中央再次提及“有限政府”的制度设计,这无疑也是为公益事业发展创造宽松社会环境及政策支持释放了一个信号。为此,我们希望政府能够从现在开始,积极为让公益组织从“襁褓”中走出来,在政府的“搀扶”下,学会自己走路。

  经济学家艾丰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就是包容的力量创造的奇迹。包容的力量应该包括包容的思维、理论、政策、体制和方法。对待民间公益事业,政府同样需要以宽容的态度从制度、社会舆论等多个方面,为其成长创造宽容的社会环境,信任并支持其发展。▲(作者是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日方称我军导弹雷达瞄准日本护卫舰
  • 体育亚预赛国足1-2沙特 亚冠灭恒大杀手绝杀
  • 娱乐童星宫傲漂亮女友曝光 微博甜蜜互动(图)
  • 财经国务院批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 科技苹果128GB版iPad国内最低售价6088元
  • 博客袁厉害女婿:岳母被诬陷有20套房
  • 读书揭秘:周恩来是否策划离间毛泽东和江青
  • 教育女儿未过保送生考试 母亲自责自己失败
  • 育儿17个月大男孩超萌击球引围观(图)